“此志不移,誓死抗倭;尽心尽力,我写我说;咬紧牙关,我便是我。”
这是山东泰安市冯玉祥墓前刻着的一句话,节选自他生前为自己写的诗。这些话,带着坚定,也带着一丝傲气。
半生戎马,有多少次被逼上绝路,要靠咬紧牙关才能挺下来,或许只有冯玉祥自己知道。我们所能知道的是,1948年他的意外遇难,曾让不少民众悲痛不已。
1948年7月31日,冯玉祥应我党的邀请,乘坐“胜利号”从美国出发回国。他打算先去苏联,再由苏联回到国内。
两年前,不愿与蒋介石为伍的冯玉祥自请出国考察。此次,他能回来加入我党组织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,无疑是令国人翘首以待的。遗憾的是,9月1日,因船上失火,66岁的冯玉祥不幸遇难。
噩耗传来,举国悲痛。建国后,中央决定将冯将军的骨灰安葬在泰山,毕竟他生前曾两次隐退于泰山,对那里很有感情。
展开剩余92%“布衣将军”已逝,带着未完成的心愿。自此,很多人都认为属于冯家的传奇已经结束。直到1982年9月份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出邓小平会见冯玉祥的亲属,并与其次子冯洪志亲切交谈的消息和照片。
这则消息登在了报纸的第一版,可见分量之重。直到这时候,很多老百姓才知道,原来冯家后人里出现了数位了不起的人,特别是其次子冯洪志在美国早已颇具社会地位。
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,便是与这次邓小平与冯洪志会面有关的一些事。在冯玉祥遇难后,冯洪志都经历了些什么?此次,当65岁的冯洪志,当面向邓小平提出想回国定居,为何邓公摇头?冯洪志后来在美国,到底对中国台湾方面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?且听笔者细细说来。
一:不肯改国籍,堂堂博士在美国当车工
冯洪志是冯玉祥的第二个儿子,1917年出生,母亲是冯玉祥的原配夫人刘德贞。6岁那年,生母过世,他便跟着继母李德全生活,也得以受到冯玉祥的亲自教导。晚年的冯洪志提到父亲时,经常说起这样两件事:
其一,吃腻了的窝窝头。
冯洪志跟父亲一起生活时,父亲已是位高权重,但家里的主食却总是几个窝窝头。冯洪志不喜欢吃,又不敢说什么。
冯玉祥问他窝窝头好不好吃时,他便说了一句:“父亲在就好吃,父亲不在就不好吃!”而后,冯玉祥摸着他的头,认认真真地对他说:“儿子,现在还有很多人吃不上这东西哩!”从那时候起,冯洪志开始理解了父亲整日里的唉声叹气。
其二,那个穿布鞋,游说千里的父亲
跟着父亲吃了多年窝窝头后,12岁那年,冯洪志和姐姐被送到苏联留学。他成绩很好,很快又转到德国去学机械工程。
在这段日子里,冯洪志的同学一个个都是“大人物”,其中包括:蒋介石之子蒋经国、孔祥熙之子孔令杰。跟这些少年公子们相处,节俭的冯洪志显得那么不一样。
24岁那年,中德断交,冯洪志才回到国内。彼时的中华大地,早已在日寇的铁蹄下,老百姓的生命如蝼蚁般脆弱。
但正是这段时间,父亲成了那个让他最佩服的人。当时,为了响应献金救国运动,年过花甲的冯玉祥穿着布衣、脚穿布鞋,游说千里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这个“西北王”跑遍了四川20多个县,通过演讲号召民众“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”
四川的山路不好走,也很不太平,冯洪志全程跟着父亲、守着父亲。每一次当台下响起“收复失地,还我河山”的声音时,冯洪志对父亲的敬意便加深一次,他一遍遍举起手臂和大家一起高呼。直到晚年时,这样的场景仍时时出现在冯洪志脑子里。
一年多下来,父子俩共筹集了23000多两。当时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,父子俩把这些钱,一部分交给了国民政府,一部分给了周恩来。后来,周总理曾高度评价冯玉祥此举。
都说虎父无犬子,冯玉祥对儿子的期待是极高的。1945年,抗战胜利前,冯洪志又被父亲送到美国学工业。
当时,冯玉祥心心念念的都是:日本人打跑了,就该让年轻人来重建家园了。到时候,像自家儿子这样的技术型人才,必然能派上大用场。遗憾的是,蒋介石悍然发动的内战,让他的愿望落了空。1948年,冯玉祥遇难。
父亲死那年,冯洪志31岁。当时身在美国的他,只能静静地等待,等待内战结束。1949年,听说新中国成立,冯洪志激动不已,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国。
遗憾的是,当时手上同时拥有国外两大名校博士学历的他,是何等稀缺的人物,美国人怎么可能轻易放他回来?冯洪志想了很多办法,他甚至找过苏联方面,却都无法回来。没办法,他只能在美国继续等。而他在国内的亲人们,也在热切地盼着。
冯家的儿女,都有一个很强的个性特点:表面谦和,骨头却很硬。冯洪志也是一样。
美国人不让他回来,他便打算在当地先找份工作。按理来说,有博士学历在手,怎么可能找不到好工作。只是,当时美国的大企业对华人的就业基本都设了门槛:要想谋得好差事,必须是美国国籍。为了生活,很多华人都不得不照做。
但冯洪志说什么都不干。到最后,实在没办法的他,为了养活妻儿只能去车间做车工。堂堂博士在美国做车工,有人笑他傻,但冯洪志就认一个死理:冯玉祥的儿子,怎么可能入别国国籍。
事实证明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冯洪志从军工干起,做到绘图员,最后靠了不起的技术赢得了同行的敬重,并很快成了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。谁说不改国籍就活不下去了,冯洪志用事实打了很多人的脸。
1972年,尼克松访华后,中美关系日益缓和。不久,冯洪志便收到了中国驻美联络处的通知,让他速到联络处。漂泊20多年,终于等到了祖国的召唤,已是55岁的冯洪志一夜无眠。
第二天一大早,当身着中山装的冯洪志出现在联络处大厅里时,负责人黄镇握着他的手说:“这回可算找到你了!”是的,在此之前,我党一直在派人找他。
见面前,黄镇已经了解清楚了冯洪志过去的经历。以黄镇后来的话来说,冯洪志是当时他见到的侨民里,第一个没有加入美国国籍的。因此,他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冯洪志:“你真像你父亲一样,有副硬骨头!”
黄镇佩服冯洪志的志气,便问他接下来是否有什么要求。冯洪志没提别的,只说了一句:“我别无所求,惟一的希望就是将来能获得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”。在国外那么多年,冯洪志拿不出任何被官方承认的身份证明,却仍在美国干出了一番事业,黄镇听完感慨万千。
二:面见邓小平
重新与祖国联系上后,冯洪志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,做了很多事。当时,他经常两国飞,把最新的技术带回国内。
1982年9月,纪念冯玉祥100周年诞辰的活动在北京进行,冯家儿女又一次聚在一起。期间的一天,冯洪志接到通知:你们赶紧准备一下,邓小平要接见冯家后人。听到这个消息,冯洪志激动不已。
这次见面对冯家儿女们来说,是意义重大的。期间,邓小平还首次公开谈起了自己跟冯玉祥相处的一段往事。
其实,邓小平跟冯玉祥早在北伐时期就认识了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时,冯玉祥念及旧情,不但及时通知邓小平迅速转移,还特意命人送了200块钱给他做盘缠。
当时事发突然,如果没有冯玉祥的这番操作,邓小平的处境可想而知。这份恩义,邓公一直牢记在心。因此,此次冯玉祥百年诞辰,邓公虽日理万机,也一定要与其后人们见上一面。
说完这件事,邓公还一一询问了冯家后人的生活情况。当问到冯洪志时,已是65岁的冯洪志说了这样一个请求:我年纪也大了,想回国来定居……
冯洪志提出的这个要求,并不让人意外。在各位陪同的领导们看来,这一要求也是人之常情,按理来说咱们应该是绝对欢迎的。
但让人没想到的是,听完这话邓公却摇摇头说:“我倒觉得你不要着急回来……”
邓公考虑事情永远是高瞻远瞩的,他当场跟冯洪志解释了原因。邓公认为,冯洪志在国外经营多年,方方面面的人接触得比较多,如果继续留在国外能起到在国内起不到的作用。在这些作用里,邓公除了提到为祖国“四化”建设做贡献外,还特意提到了6个字:促进祖国统一。
冯洪志一下子就明白了邓公的意思。事实上,作为冯玉祥的儿子,在促进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冯洪志确实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势:
一来,冯玉祥在中国台湾还有很多下属,在那边的军官群体里仍有极高的威信。而这些人,按辈份来说冯洪志都该叫一声叔伯。
二来,当年国军有很多军官逃到了美国,他们也是敬重冯玉祥的。冯洪志正好可以在美国联络好他们,为祖国统一四处奔走。
三来,冯洪志当年曾跟蒋经国是同学,两人关系好得以兄弟相称。中国台湾问题要打开局面,冯洪志的这层关系也一样能派上用场。
这3个优势,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。
三:邓小平的决定有多高明
理解清楚了邓公的意思,冯洪志果然没有让他失望。
继续留在美国后,他成立了一家工业公司,担任总裁。冯洪志并不爱财,所以年轻时他都没想过要成立公司,此次就是为了借自己公司的力量,为祖国的技术发展牵线搭桥。
然后,冯洪志便开始考虑和老同学蒋经国频繁接触。当时,中国台湾方面处于完全不愿意跟大陆沟通的状态,就连在台的老兵们想回老家探亲、经商等都无法实现。这样的状况再持续下去,对祖国统一显然是极大的阻碍。怎样破这个局,很多人都想了办法。
而邓小平,则在1982年见到冯洪志之前,就已经在想办法了。他曾在这一年的7月份,特意让廖仲恺之子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,对他晓以大义。遗憾的是,顽固的蒋经国一直没有松口。
为了完成邓公的心愿,冯洪志特意去了一趟浙江奉化,并找到了蒋经国生母毛福梅的墓地。
蒋经国跟母亲毛福梅的感情很深,当年他还在母亲肚子里时,蒋介石就出去从军了。为了独自带大儿子,毛福梅吃了不少苦。后来,蒋介石为了再娶宋美龄,特意回到老家,逼着毛福梅跟自己离婚。
此后,毛福梅便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。母亲为自己受过多少苦,蒋经国是很清楚的,因此当他从国外留学回来时,硬是带着妻儿跪地不起,感谢母恩。
1939年,身在奉化的毛福梅,在日本人的轰炸中身亡。蒋经国接到“母亡速归”的急电后,日夜兼程赶到老家,跪在地上写下了“以血洗血”4个大字。
这些事,冯洪志当然清楚得很。于是,他特意在毛福梅的墓前取了三抔黄土,并拍了一些现场的照片,放入一个锦盒里。
而后,冯洪志便有昔日好友的身份,特意给蒋经国去了一封信。在信里,冯洪志说了这样一番话:
吾兄素以孝亲著称……李政道教授之母在台病故,曾蒙特准归葬大陆,可见推己及人,崇仰孝道,至堪钦佩……
冯洪志的这些举动,特别是那些照片和黄土,无疑让蒋经国对开放探亲之事开始动摇。不久,蒋经国便成立了一个5人工作小组,开始讨论如何开放到大陆的探亲问题。
冯洪志得知这一消息,是在纽约的《北美日报》上。经过他及很多同志的努力,几个月后,中国台湾方面终于宣布:可以允许到大陆探亲。这次“破冰”,在当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。
1988年,蒋经国去世,身在美国的冯洪志打算前去吊唁,并顺便再联络一下在台的旧友们,看看能不能再做点工作。
但当他到台湾驻美办事处,办理入台手续时,工作人员却通知他:“必须拿美国的证件才能进入”。对此,冯洪志气极了,他当场呵斥:“真是岂有此理!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上,要用外国人的证件才能进?”
冯洪志在美国发火的事传到中国台湾后,引起了不小的波澜。他的这一举动,激起了不少人的爱国之心。这些事,一桩桩一件件对祖国统一来说,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按照邓小平的建议,留在美国的冯洪志,还在经济建设上发挥余热。
以前从美国飞到中国,仅是单程就要20多个小时,冯洪志经常飞来飞去。因为年纪大了,每次下飞机后他的双脚基本都是肿的。有朋友劝他歇一歇,他总是不断强调:“为国家强大,我吃点苦算什么!”
1988年,冯洪志靠自己的关系,在国外达成了一项污水处理技术转让合同,解决了上海污水处理的一个大问题。像这种利国利民的事,他做得太多了。
因为对中国台湾、美国都有更深的了解,所以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他每次都能提出完全不一样的意见。
比如,中美建交后,各地都喜欢引进国外技术,自主研发的情况少之又少。冯洪志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,提出:“我们不能走台湾的路子,中国台湾的经济命脉有8成掌握在外国人手里,这是不好的!”
有一次,冯洪志回国瞻仰完黄帝陵,当地一位领导特意来送他。或许是因为考虑到他多年在美国生活,当天派去接他的是一辆外国车,就连车上放的歌都是外国的。
这下,冯洪志不高兴了,他直言:“今天祭中华民族的老祖宗,但我坐的是外国车,听的是外国歌曲,老祖宗要是地下有知,可要翻身喽……”一番话,说得众人汗颜。
如今,冯洪志仍生活在国外,仍在为祖国四处奔走。作为一家公司的总裁,冯洪志每次出现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里,都穿得很简朴。
外界很多人都在猜测:他这么节俭,身家该有多少个亿?但当记者采访他时才发现,他至今没有自己的别墅,就住在一间公寓里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,每当祖国有需要,他的捐款马上就能到位。
尾声:
1982年,邓小平提出让冯洪志继续留在国外,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。事实证明,此举是极为高明的,而冯洪志也确实做到了。
在冯洪志公寓墙上有一幅他很珍爱的字画,那是冯玉祥的亲笔,上有一座巍峨的泰山。有国内的朋友去看他时,冯洪志经常会在这幅画前留影,让朋友带回祖国,他相信:无论他身在哪里,祖国人民都会理解他、都会懂他。
发布于:天津市